《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马子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科心脏康复中心主管,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式针对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脂代谢障碍、睡眠障碍等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临床诊疗、预防和康复。
心脏康复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已为大家熟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年龄在18一64岁的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以及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健身也已经逐渐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广大心血管病患者来说,能否运动、该如何有效地运动、如何减少运动带来的风险等问题都成为阻碍大家进行运动的心头疑惑。
■ 心血管病患者能否运动?
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对于“运动”是既想又不敢,顾虑自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早搏……担心一旦进行运动容易引发脑梗、心梗、猝死等疾病。于是,很多患者选择“安全”地散步,更有甚者只敢待在家中“静养”,不敢出门工作、旅游、交友,生活质量显著降低。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适当而有效的运动不仅非常安全,而且能够明显地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有效延长和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存时间、生活质量,减少再次入院的几率;减轻心律失常患者的严重程度和发病频率。此外,运动还在改善情绪、提高睡眠质量等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运动不但“可以”,更是“需要”。
■ 如何才是“安全”而“有效”的运动?
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而言,想要做到既“安全”又“有效”,运动的时间与频率应有较为规范的执行方案,而运动时的强度大小更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强度太小,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强度过大,会加重心脏负担,反而增加心血管风险,适得其反。
1.自我劳累感觉分级法
病情较轻且稳定的患者,可根据自身状态,把劳累程度按“很轻松、轻松、稍累、累、很累”分级。在进行一次运动或完成运动后自我感觉为“稍累”,则强度为最合适,即自我感受“微微有些气喘”或是“无法非常轻松流畅地与旁人聊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经过充分的休息后第二天仍感到疲劳无法恢复,则说明强度过高,需要降低强度。
2.运动心肺功能评估
如果想要更精确地知道适合自己的强度,或者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则需要在开始运动前到专业的心脏康复中心进行运动心肺功能评估。通过运动测试来评价自己的心肺耐力、测定无氧阈值以及运动时的心电血压等指标的改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来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从而确保兼顾“安全”和“有效”。
3.运动的时间与频率
除了强度之外,运动的时间和频率也非常重要。一次合理的运动建议包括10分钟左右的热身、20一30分钟的训练、10分钟左右的放松。如果刚开始运动或者体质较弱的话,需要酌情增加热身及放松的时间,缩短训练的时间。频率则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建议每周进行3一5次不等。
■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我们熟知的运动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有氧运动。如跑步、踏车、登楼、踩踏椭圆机等。这类运动对于心肺耐力的提升最为有效,能明显地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容易进行,也最为重要。
2.抗阻运动。如弹力绳、杠铃、哑铃等。抗阻运动能够增加力量、肌肉质量、肌肉耐力等,对于糖脂代谢紊乱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3.柔韧性运动及一些综合性运动。如拉伸、太极、瑜伽等,可以全面地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具体如何选择,则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场地条件来决定。如果想要降低运动风险或初次开始运动缺乏经验,建议到附近的心脏康复中心,在运动心电监测等医学监督下进行运动康复治疗。
马子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科心脏康复中心主管,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式针对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脂代谢障碍、睡眠障碍等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临床诊疗、预防和康复。
心脏康复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周四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