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导读

医学影像诊断学心血管系统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9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医学影像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临床学科,是基础医学的延伸,又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属于桥梁学科。它涉及面广,除了正常的人体解剖学,还涵盖的病理、生理、生化等一系列的基础课程。它还依赖各种成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现代医学工程的迅速发展,各种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医疗设备也频繁更新换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作用重大、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1]。影像诊断学的亚专业划分也越来越细,专业性也越来越强,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心血管系统的影像作为最新及最热门的影像亚专业,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由于心脏具有独特且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功能,并且心脏的疾病种类繁杂,图像抽象,理解困难,因此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的影像诊断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目前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仍以课堂灌输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情况不乐观,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无处体现。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和异常影像学表现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同时又能更多地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影像诊断教学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3]。笔者针对在近几年《医学影像诊断学》心血管系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质量。

1 重视相关解剖学、病理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影像诊断学的重要基础之一是解剖学,只有了解和熟悉人体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才能正确认识器官或组织在影像学上的表现[4]。只有认识正常的结构,当其出现病变时才能识别出来。因此,上课时结合解剖学图谱对大体解剖学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概念和空间概念。然后再重点讲解各解剖结构在各影像(包括X线、CT及MRI)图像上的表现。X线图像是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结构的重叠图像,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困难,要让学生理解重叠图像与解剖学的区别,增强人体立体结构的理解,学会影中看影。CT和MRI图像则是断层图像,相对X线的重叠影像掌握起来相对容易,有了人体解剖学及局部解剖学基础,掌握相关断层解剖学知识,才能正确认识CT和MRI图像上的解剖结构。

影像诊断学另一重要的基础是病理学,无论哪种非正常的影像学表现都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学改变的外在的反映。熟悉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疾病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正确分析诊断疾病是至关重要的[5],同学们以前学习过病理学知识,对该部分内容较为熟悉,讲述某一疾病时,要带领大家回顾复习病理学表现,让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去了解未知的,由易到难可以提高同学学习的兴趣。可以认为病理是病变“微观内在改变”,而影像则是病变“宏观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病理基础就决定什么样的影像学表现。在进行影像诊断教学中,要注重讲解与影像学改变相关的病理改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像改变产生的病理基础,这样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影像上的“异病同影”和“同病异影”现象。

心血管系统有别于其他系统,作为不断运动的器官,独特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一向是教学的难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尤其在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变中的诊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譬如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就会导致血液的左向右分流,进而导致了右心房右心室的扩大、肺血增多的表现。了解不同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让学生更好理解影像学表现,因此在讲解每个疾病时都分析其血流动力学改变,让学生学会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分析影像学表现。理解记忆,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2 临床资料是做出正确诊断的重要依据

患者临床资料是做出正确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临床资料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史,家族史和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症状出现时间、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甚至包括患者症状变化等相关情况,所有这些对做出正确的影像学诊断都至关重要,脱离临床相关资料而单纯看图说话,很容易误诊。临床资料既可以支持某一诊断也可以否定某一诊断,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影像与临床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设计与主讲内容有关的病例,先介绍患者的主诉、一般资料、相关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譬如根据目前掌握情况怀疑什么病?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怀疑这一疾病首选影像检查是什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一步步将学生引入到所讲述的内容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