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综合新闻

预防心血管病风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选哪个

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6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凝集作用机理有差异

这类药物之所以在心血管领域广泛应用,主要发挥的是这类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当血管内的斑块出现破裂,引起体内的凝血机制被激活,血小板出现聚集时,这类抗血小板药物就会发挥作用,减少血小板聚集带来的血栓风险。因此,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类抗血小板药物是很常见的基础药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却并不相同。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反应;而氯吡格雷这属于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它本身没有药物活性,而是要经过肝脏的肝药酶代谢后,才会形成具有抗血小板活性的药物,通过与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受体高选择性结合,从而达到抵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风险的作用。

总而言之,这2个药物虽然都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个不相同,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抵抗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风险。因此,在某些心血管疾病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上,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2种药物合用的“双抗”疗法,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二次发作风险。很多在同时服用2种药物的朋友,不知道是否这2个药物都要一直服用,但一般情况下,双抗疗法是没必要一直服药下去的,一般推荐2种药物同时服药1年到1年半左右后,可以就医诊察,根据情况,停服其中一种药物,而只保留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心血管疾病风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有导致出血的风险

在给大家科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要注意出血风险的时候,很多朋友就会问:是不是换成氯吡格雷就好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2种药物导致出血的风险,主要还是来自于其自身的药理作用,具有抵抗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是伤口出血的重要凝血物质,只要药物有抵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服药期间的出血风险就比不服用此类药物大。

从胃黏膜刺激性来说,阿司匹林因为药物本身以及药物药理作用导致的胃黏膜健康受损,而出现胃出血的风险更大,而氯吡格雷则对胃黏膜没有刺激性,但如果本身有胃黏膜出血风险的朋友来说,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同样也有导致胃黏膜出血的风险,因此,不论是服用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都应该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这种出血风险也不仅仅限于胃出血,其他的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脑出血等方面方面的风险,也要注意评估和预防。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一二级预防应用各不同

实际上,在已有心血管疾病问题,预防心血管疾病二次发作的二级预防方面,这2个药物都是可以选择的药物。阿司匹林用药成本低,氯吡格雷用药成本则高一些,阿司匹林有胃刺激性,而氯吡格雷没有胃刺激性,从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2个药物也都是很好的心血管预防药物,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上,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请医生做好评估后选择使用。

在尚未发作心血管疾病,但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作风险超过10%的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身上,通常如果需要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一般都会推荐阿司匹林,其主要原因也并非阿司匹林更好,主要还是考虑用药的经济性,还有就是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临床数据较多较完善。但近些年来,对于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很多研究已经开始认为,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其心血管获益,并不比起导致出血的风险大,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方面,是否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是应该经过严格的出血风险评估后确定,如果是心血管疾病风险高(超过15%),而又低出血风险,或者是已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年以上)而没有发生安全性问题的,推荐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其他情况下,应慎用或不用。

服用氯吡格雷要注意基因多态性和同服其他药物对药效的影响

前面我们也已经说到,氯吡格雷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是要经过肝药酶的代谢后才能形成活性物质,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的药理作用。因此,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来说,有一部分朋友的这部分肝药酶属于慢代谢型,因此,在服用氯吡格雷时,就会导致其药效较差,抗血小板防血栓作用不明显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氯吡格雷抵抗”,根据各种临床数据统计,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在4~30%左右,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诊断指标来确认氯吡格雷抵抗的问题。但通常我们认为,肝药酶慢代谢型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更容易出现抵抗问题,而有些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占用这部分肝药酶的作用,也会导致氯吡格雷的药效受到影响,如我们常常与抗血小板药物同服的奥美拉唑就是其中的一个,因此,在服用氯吡格雷时,如果需要保护胃黏膜,应该尽量的避免服用会影响其药效的奥美拉唑等药物。

上一篇:夜间血压高,增心血管病风险!日本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