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临床上有大量的数据表明:当一个人经历过重大精神创伤性事件后,可使其高血压的发病率增加。如果此人既有家族的遗传史,又有社会的应激因素的话,则更容易患上高血压病。在这种应激状态下,人们的情绪变化很明显,通过神经机制及内分泌机制而产生脂质代谢的异常,促发动脉硬化,血管的舒缩功能失调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个人的性格也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要求都很高,容易焦虑,不善于交际,对愤怒情绪的压抑等等都容易使自己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从而增加了患病的危险性。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都有迅速增加的趋势,因此,我们应该对这种疾病的预防采取足够重视的态度。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如果你也正被这些问题困扰,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在上班族群体中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其心理压力;还要建立其健康行为,矫正不良行为,比如吸烟、嗜酒、不良的进食习惯等引起疾病增多,需要采取心理社会干预措施转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应对能力。社会支持较好者,患病率较低,患者的应付能力增加,因此应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心理卫生服务,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能有效地缓和心理社会应激反应,改善患者应付能力,减轻痛苦,克服危机,对身心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还要识别高危人群,处理危险因素。对于那种容易患上冠心病的人群,特别是A型性格的人(脾气比较火爆、有闯劲、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欢竞争、好斗、爱显示自己才华,对人常存戒心等),可作为重点预防对象,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几个层次加以干预。
要认知行为治疗的实施和精神药物的作用,对防治有重要的作用。冠心病高危人群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良心理、不良行为及其危害,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康的行为,矫正坏习惯,必要的时候可进行心理疏导,以排解不良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