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综合新闻

陶勇:从临床需求出发?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11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做客“人民好医生”客户。他表示,临床医生的科研创新需要从临床需求出发,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造福更多的患者。

创新研究成果助力眼底疾病治疗

目前在我国,异常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是眼底疾病的重要致盲原因二重大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治疗费用高,患者经济负担较重。由于眼底病往往是由炎症因素引起的,将消炎药注入眼内,容易引起白内障、青光眼等一系列副作用,给眼底病的治疗带来困难。

“生物信号往往是复杂的网络。如果对单一环境进行抑制,效果往往不是最好的。”陶勇介绍,通过外泌体与其他药物的结合,多靶向控制将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此外,外泌体作为从细胞中突出的囊泡,属于天然细胞药物,具有生物活性,可以实现网络调控,没有自我繁殖能力,不存在肿瘤的可能,更安全。

陶勇表示,一些公司已经将外泌体推向临床试验。由于眼睛是封闭的球体,眼内注射的需求相对较小,眼科疾病最有希望在第一批外泌体治疗。希望这项科研成果能尽快应用于临床眼病的治疗,造福更多的患者。

新检测技术提高诊断准确率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盲眼病,尤其是艾滋病患者和器官移植患者、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患者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更常见。陶勇说,如果能早期发现,及时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预后会更好。但是,该病的早期发现率相对较低。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就已经出现黄斑区视力受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极大地影响了后期的视力。

陶勇表示,目前我国眼底医生短缺,意味着大量骨髓移植患者无法及时进行眼底检查。他建议在相关科室、病房尤其是血液科普及眼底摄像头,定期对骨髓移植患者进行眼底筛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减少无效筛查,提高准确率,让更多患者及时接受治疗。

另外,陶勇介绍,眼内液检测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利用眼内液检测核酸细胞、因子抗体、抗原等成分,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因为。他希望在未来成为眼科医生治疗疑难杂症的工具。陶勇表示,通过北京朝阳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眼内液检测技术已通过第三方实验室推广到全国300多家医院。

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提高诊疗能力

陶勇呼吁临床医生更加重视应用研究,包括手术方法改进和手术器械改造等,还可以与制药公司和药物研发机构合作,开发新技术、新药,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希望大家更加开放,基于自己的临床问题,与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碰撞,找到更好、更新的解决方案。”陶勇认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医院是推动医疗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节点;希望医院多重视研究病房、临床试验等;在分级诊疗政策的推动下,三甲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在做好临床基础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承担创新科研相关任务,从临床实际出发。进一步提升自身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